烈日炙烤著徽州大地,迷你倉出租靜悄悄的千年古巷里沒有一絲風。這裡是安徽省黟縣南屏村,一座有千年曆史、規模宏大的古村落。全村有近300多座明清古建築,至今保留著8個大小祠堂,因《菊豆》、《臥虎藏龍》等多部影片在此拍攝,被稱為“中國影視村”。 500歲的奎光堂,是當地葉氏的支祠,今天第一次迎來筆記本電腦、GPS定位儀、測距儀這些現代化的設備。來自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的大學生,正在對這棟古建築進行全方位的測繪。大到柱網構造,小到每處木雕,都被一一記錄下來。 趴在地上,拉開皮尺,測量柱子之間的距離;攀上4米多高的梯子,小心翼翼地丈量牆壁的外立面……攝氏36度的氣溫下,這些年輕人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打濕。 王怡蕊是這個測量小組的負責人,今年大二,據她介紹,這個小組共有11名同學,他們分頭對建築內部構造進行測繪,然後根據匯總結果,利用畫圖軟件,依次繪製出平面圖、立面圖和剖面圖,精確度達到95%以上,合成出三維動畫模式,最後手工制成“等比例縮小”的模型。 “這是第一次進行古建測繪,我們發現,現實中的建築不能完全套用書本上的條條框框。”王怡蕊認為,通過測繪,既鍛煉了動手能力,也提升了審美水平,加深了對建築的理解。 對於這些大學生的到來,68歲的葉建安老人備感欣慰,他主動端茶倒水,搞起了服務。眼前的這棟老宅子,是他爺爺留下來的。現在,葉建安最擔心的就是防火的問題。“都是木房子,一旦著火,後果不堪設想。”葉建安認為,如果有了詳細的數據資料,重建就會成為可能。 據瞭解,建築測繪是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建築學專業與城市規劃專業的必修課。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學院每年都有近百名同學,利用暑期時間趕赴徽州地區,選擇有文物保護價值的古建築,對其進行測繪,這項工作已經堅持了20年。 目前,近200座徽州古建築完成了測繪,包括呈坎、屏山、龍川等地的寶綸閣、舒氏大宗祠、胡氏宗祠等知名建築。在此基礎上,合儲存倉工業大學建立了安徽省內第一個徽州古建數據庫,每座古建築不但有各種詳細的數據和測繪圖,還有二維平面、三維立體圖和多維動畫的數字模型,人們可以看到古建築的結構、形制、細節,乃至營造過程。 “過去,學生們只是對文物進行測量和手繪圖,制成圖紙、拍出照片。”據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陳剛介紹,現在建立起來的數字模型就相當于為建築量身定做一套數據檔案,其中不僅有建築本身的一系列數據,還包括其歷史沿革、細部節點和周邊空間場景的數據和描繪。此外,測繪對象從原先一座建築的單體,慢慢轉向多座建築的古建築群落。 據一位業內專家介紹,徽州古建築的數字信息化,也將突破徽州古建築受古建環境及文物保護等問題的局限,打破在展示、收藏、保護等管理機制、工作方式上相對滯後的傳統手工作業狀態。同時,它將源源不斷地把古建築中珍藏的傳統文化介紹給世人。 據瞭解,不久前,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剛剛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羅東舒祠、環秀橋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損嚴重。有著700年曆史的環秀橋,只剩下橋墩,後來人們在河水中找到了的其他構件,但要把整座橋100%原貌復原,困難可想而知。為此,相關部門在網上征集環秀橋的相關照片。 “但是,照片也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古建築的局部細節及實際尺寸。”對此,合肥工業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副教授賀為才表示,數據庫的建立為古建築遺產保護提供了第一手的資料,即便古建築遇到自然災害或年久失修而倒塌,也可以根據數據庫的資料,將古建築精確地複制出來。 對此,安徽省黟縣副縣長陶平表示,僅該縣就有2000多幢古建築,文物保護是現實的難點。當地文物部門因受技術、資金等因素影響,只對古建築進行了平面測繪。而建築測繪與文物測繪不同,它可以進一步掌握村落的細節、建築之間的關係,從而對整體保護起到促進作用。他表示,下一步相關部門將深入與合肥工業大學的合作,分享古建築數據庫的成果。標簽:古建築 測繪 合肥 徽州 葉建安迷你倉沙田
- Aug 08 Thu 2013 12:20
合肥工業大學學生暑期赴徽州地區測繪古建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