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製圖:萬璿) 圖為:湖北省內河航遠“十二五”規劃圖 圖為:建設中的黃石港 圖為:武漢新港長江經濟帶活力無窮 圖為:荊州綜合港作業現場 圖為:型輪船緩緩通過三峽五級船閘 以港興城 長江經濟帶舞動湖北252億元的總投資規模,迷你倉價錢93個在建港航項目。“十二五”以來,我省水運建設趁勢而發。全省通航河流229條,通航里程8385公里,居全國第六位。國家規劃的二十條水運主通道,在湖北境內有長江、漢江和江漢運河三條,其中長江在湖北境內航道里程1038公里,占長江幹線航道的37%。國家規劃的長江11個內河主要港口,湖北就有武漢、宜昌、荊州、黃石等4個主要港口,湖北水運在全國水路交通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千公里高等級航道圈 促進漢江流域綜合開發2007年,漢江港口吞吐量1592萬噸,2012年已經達到2025萬噸,增長幅度近30%。據測算,在漢江武漢段每運送一噸貨物比原來節省了約15%,致使武漢市東西湖區的投資額明顯增加,吸引了一大批企業增加水路運輸的比重,這樣明顯的變化來自于漢江航道整治。有著和長江同樣古老歷史的漢江,在富庶的江漢平原奔流不息。引江濟漢通航工程和漢江航道整治兩大工程讓漢江“舞動”起來。預計今年年底,長江、漢江、江漢運河三條高等級航道將全面聯網,形成連接武漢城市群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環繞江漢平原的1000公里的高等級航道圈,1000噸級航道里程突破1500公里,為下一步我省江漢平原航道網的建設打下基礎。同時,漢江梯級開發正在推進之中,力爭雅口、碾盤山樞紐2014年前後開工,早日實現千噸級船舶常年直達襄陽。通過航道整治和梯級渠化,逐步形成以高等級航道圈為基礎的航運中心水運大通道。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所長彭智敏說,“十二五”高等級航道的建成,將有效突破長江中游航道水深不足的瓶頸,為湖北等中游地區實現中部崛起提供重大戰略機遇,地處長江中部的湖北,長江“龍身”舞動指日可待。一港雙園 推進綜合運輸協調發展 “十二五”以來,圍繞構建綜合運輸體系目標,我省交通運輸部門統籌發展規劃,依托重點港區,發展港口物流和臨港產業,形成了港口開發、臨港產業園和物流園發展的“一港雙園”無縫銜接模式,充分發揮水運大運量、低成本優勢,推進湖北省綜合運輸協調發展。在港口布局上,以鐵、水、公無縫銜接為導向,在長江、漢江與貫通湖北省的六條綜合運輸通道立體交匯點宜昌、荊州、武漢、黃石、襄陽打造綜合樞紐港口,基本形成以3億噸港口吞吐能力、300萬標箱集裝箱吞吐能力為標誌的以港口為基礎、公鐵水為一體的五大綜合交通樞紐。以水運為基礎構建綜合運輸體系,充分發揮多式聯運優勢,主要依托長江、漢江航道,圍繞武漢、宜昌、荊州、黃石、襄樊五市重點港區,統籌發展規劃,按照“一港雙園驅動”模式、構建五大綜合運輸示範港區。一是規劃統籌。協調宏觀控制,統籌交通、城市、國土、產業等規劃,促進各種運輸方式和臨港產業的合理布局和發展。二是園區配套。圍繞重點港區建設,密切港口建設與物流園區、產業園區建設的配合,優先建設產業園、物流園、貨運站場聯為一體的港口項目。三是通道對接。充分考慮航道依托天然河流而成,做好公路、鐵路建設與水運主通道的銜接;著力解決鐵路、公路等中轉中心與核心港區的有效對接,加快武漢陽邏、荊州鹽卡、宜昌雲池、黃石棋盤洲、襄陽小河等進港鐵路集疏運通道建設,推進“港站一體化”。以港興城 推動沿江經濟建設港口建設,帶來了沿江經濟的發展。香溪河航道建成後,港口經濟發展迅猛。腹地化工企業的原材料、產成品、磷礦、柑橘等貨物90%從水路運輸,貨物吞吐量逐年增長,港口建成後吞吐量就達到了設計能力。港口建設,為地區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為興山縣的支柱企業——興發集團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空間。由於水路運輸具有安全、便捷、經濟的特點,化工企業的原材料、產成品、磷礦從水路運輸,節約了運輸成本。據統計,僅峽口港有限公司(屬興發集團控股)碼頭每年可完成貨物吞吐量200多萬噸,同陸路運輸比較,興發集團可節約運輸成本4000萬元。目前,按照“一港雙園”模式,我省50多個與工業園區、物流園區配套的港口項目日漸成型,吸引了一大批投資百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臨江而建。進一步推進了武漢至黃石沿長江鋼鐵工業走廊、武漢至十堰沿漢江汽車工業走廊、武漢至宜昌沿長江化工工業走廊形成,為長江“黃金水道”開發創造了更大的空間。大服務大發展 提高航運服務能力兩年來全省新增港口吞吐能力3144萬噸;船舶運力連續七年保持15%以上增速,總運力突破830萬載重噸。貨船平均噸位達到1480載重噸;全省具有萬噸以上船舶運力規模企業達到89家,其中具有5萬載重噸以上船舶運力規模企業達到16家,10萬載重噸以上船舶運力規模企業5家。在提升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把航運中心高端服務建設作為重點工作加快推進,航運中心大廈開工建設,武漢航運交易所掛牌成立,武漢船舶交易中心建設步伐加快,陽邏保稅港區積極籌備申報,武漢新港成為國家首批�運港退稅試點港口。2010年、2011年、2012年全省分別完成水路貨運量1.62億噸、1.77億噸、1.99億噸,完成水路貨運周轉量1145億噸公里、1580億噸公里、1957億噸公里。水路運輸貨運量年平均增幅超過11%,水路運輸周轉量年平均增幅超過35%。2012年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2.3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95.1萬標箱,同比增長8.8%、10.3%。“三化”戰略 激活湖北水運優勢“把發揮水運優勢擺在首要地位,發展綠色低碳運輸,加快推進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跨越發展,這是‘千湖之省’的湖北借力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湖北省港航管理局局長朱曉光說。他介紹說,今年湖北將確保全省港航項目投資達到65億元,力爭70億元;實現全省港口貨物吞吐量2.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00萬標箱;引江濟漢通航工程9月30日前完工,武漢80萬噸乙烯碼頭建成投入使用,加快推進漢江興隆至漢川航道整治工程等建設項目;完成1353艘老舊渡船更新。下一步,我省將重點從“三化”提升我省的水運優勢。一是規模化。延伸高等級航道里程,力爭2015年前,形成以高等級航道圈為基礎的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水運大通道;2020年前,加快漢江梯級渠化及不銜接段航道整治,高等級航道里程突破2000公里。擴充現代化港口總量,以武漢新港為龍頭,重點推進武漢、宜昌、荊州、黃石、襄陽五大樞紐港口建設,建設一批長江3000噸級及以上、漢江1000噸級及以上高效率碼頭。同時,壯大專業化運輸船舶規模和提高航運安全保障係數。二是立體化。在樞紐港口布局上,與綜合運輸通道相互銜接。在建設重點上與沿江經濟產業布局和經濟發展重點相互銜接。在項目建設上與物流園區(中心)和疏港公路相互銜接。三是高效化。提高基礎設施利用率、港口岸線利用率和信息化應用率。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尤習貴表示,未來10年,是湖北水運跨越發展的黃金機遇期。湖北水運發展堅持以落實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水路運輸結構為主線,以實現水運強省為目標,以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為核心,緊緊圍繞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深化機制改革,創新多元化投融資模式,努力打造水運強省,補齊水運“短板”,為“五個湖北”建設提供強力支撐。 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揚帆起航華中腹地,九省通衢。“貨到漢口通”,曾經繁極一時的碼頭讓武漢成為當時重要的通商口岸,碼頭文化至今仍深深影響著這個城市。如今,處於長江黃金水道與京廣鐵路大動脈交匯處的武漢,正憑借著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基礎設施、技術裝備、管理水平、運輸規模等方面的優勢,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應運而生航運中心是指航運活動高度集中和活躍的港口城市(群),並以航運為核心基礎和紐帶,對所在區域的交通、貿易和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和帶動作用。正如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之于長三角、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之于環渤海、大連東北亞國家航運中心之于東北振興、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之于西部大開發,這些航運中心都為當地經濟起到了戰略性支撐作用。同樣,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上接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呼應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長江航運中心的建成,將對實現長江上、中、下游航運和沿江經濟全面協調發展起到重要作用。將有利於武漢城市圈及長江經濟帶進一步發揮長江水運優勢,完善物流環境,降低商務成本,增強競爭力和吸引力,促進湖北省及長江中游地區對外開放和沿江產業發展,儘快將湖北打造為促進我國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戰略支點,對加快推進中部地區崛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中國交通運輸行業協會會長錢永昌說,國務院頒佈的《關於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為發展內河航運提出決策,標誌著長江水運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他說,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的建設,使上海國家航運中心、重慶長江西部航運中心連成一線,能更加充分、完整地發揮長江黃金水道的優勢,促進佔全國國民生產總值40%的長江經濟帶的振興和繁榮。四大定位八項功能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將通過完善長江干支流航運網絡體系、公路集疏運體系、鐵水聯運體系,為中西部省市提供港口物流、多式聯運服務;通過聚集航運要素,強化船舶交易,航運人才培養和交流,航運金融、信息等服務能力,為長江中游地區省市提供高端航運服務。一個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航運中心將展示在世人面前:以武漢港為中心,包含武漢、鄂州、黃岡、鹹寧4市27港區的中國內陸規模最大的現代化港口集群呼之欲出,港口岸線548.2公里,最大靠泊能力7000噸。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是多式聯運物流樞紐。依托港口在基礎設施、口岸環境、運輸規模、運輸組織等方面的優勢,將業務領域從傳統的裝卸、存儲向流通加工、配送、包裝等物流環節延伸,成為規模化、全方位的物流平台。以現代物流理念,進一步整合武漢城市圈在港口、綜合交通、商貿等領域的領先優勢,將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打造為中西部地區水陸聯運、水水轉運、江海聯運的綜合樞紐。以港口在運輸和物流服務中的優勢為依托,帶動商貿流通發展,鞏固武漢作為長江中游最大的商貿流通中心的地位。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是現代航運服務中心。發揮港口規模較大、航運企業聚集的優勢,做強船舶代理、貨運代理、船舶供應、船舶管理、船員服務等功能。使武漢繼續保持長江中游航運服務業規模最大的城市。聚集航運人才、企業、資金等要素,積極發展航運相關的科技、人才、信息、交易、金融、保險等現代航運服務功能,使武漢成為長江中游地區現代航運服務中心。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是對外開放水上門戶。發揮長江黃金水道通江達海優勢,提高水運口岸服務水平,完善航線網絡,做大做強集裝箱和大宗散貨外貿運輸業務。同迷你倉最平,強化保稅功能,推動港口與保稅倉庫、保稅物流中心、保稅加工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聯動發展,力爭設立保稅港區,使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成為湖北省和中部地區擴大對外貿易和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的戰略依托。長江航運中心,是沿江產業開發平台。發揮長江水運運能大、成本低、通江達海的優勢,強化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在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促進產業聚集中的作用,增強產業轉移承接競爭力,促進冶金、石化、汽車和其它現代製造業沿江布局,進一步加快長江中游產業帶發展。 看准目標穩步向前藍圖已經徐徐展開。到2030年,武漢長江航運中心將全面建成基礎設施體系完善、支持保障高效運轉、港航要素高度聚集、港口航運和相關產業發達,具有較強區域輻射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的現代化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武漢新港成為輻射中西部地區、連接國際航運市場的區域性集裝箱和大宗散貨樞紐港口,力爭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0萬TEU左右,對外開放水上門戶和多式聯運物流樞紐功能凸顯;武漢市發展成為長江中游的現代航運服務中心,航運要素高度聚集,金融、信息、人才等高端服務功能較為完善;以武漢城市圈港口為依托,全面形成企業集群、產業聚集的一體化沿江產業體系,航運中心沿江產業開發平台功能充分體現。雖然離目標仍有差距,但我省正朝著夢想,踏實前行。下一步,我省將加快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基礎設施建設。開展長江幹線武漢至安慶段深水航道整治模型試驗研究論證,為進一步改善航道條件提供技術支撐;進一步提升漢江、江漢平原航道網的通航能力,實現湖北省高等級航道升等聯網。同時,與交通運輸部共同推進武漢航運交易所建設。支持武漢航運交易所拓展船舶交易服務功能,明確武漢航運交易所發佈長江流域以武漢港為�運港特定航線、特定貨種的航運指數和相關信息。加強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重慶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的互動互惠。進一步發展壯大武漢陽邏港至上海洋山港的“江海直達”品牌航線,加快開闢武漢至我國沿海和東北亞、東南亞地區的集裝箱、大宗散貨江海直達、江洋直達試行航線。積極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綜合信息平台,推動水運電子政務、水運公共服務信息平台與交通運輸部駐漢水運管理機構電子政務平台等互連互通,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合作,充分發揮長江上中下游航運整體效益。 港口經濟風生水起溯江而行,一座座臨港新城正初顯規模,世代而居的沿江人因港口帶來的變化而步入新的生活。按照“以港興城,港城同興,港城共動,港城一體,港產共贏”的理念,我省的港口建設帶動了長江經濟的蓬勃發展。港口作為多種運輸方式的交匯點,是現代物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港口自身所具有水陸交通運輸樞紐功能,在沿江進行產業布局,建設多產業集聚的港口物流園、臨港產業園,實現“以園促港、以港興園、港園互動發展”,已成為地方政府推動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我省現有港口38個,國家規劃的長江11個內河主要港口,湖北就有武漢、宜昌、荊州、黃石等4個主要港口。2010年起,我省開始全面建設武漢新港,打造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以港口、航道和船舶標準化為重點,加強沿江港口和航道建設,整合岸線資源,加快黃石、宜昌、荊州等主要港口和沿江其他重要港口的配套建設,帶動全省主要港口資源整合。並以港興園、以港興城、以港帶園區,以內河航運發展帶動流域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沿江縣市紛紛將港口建設與臨港產業發展相結合,把臨港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重頭戲”,借港之力,發展臨港經濟,展現出誘人的發展前景。港口建設先行引領,臨港產業方興未艾。湖北省港航管理局局長朱曉光說,依托重點港區,港口和工業園、物流園同步建設、互動發展的“一港雙園”驅動模式逐步推廣,武漢陽邏、宜昌雲池、荊州鹽卡、黃石棋盤洲四大港口綜合運輸樞紐初步成型,港口在園區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顯。“十二五”以來,湖北省按照“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強化措施、政策扶持,完善設施、整合資源”的原則,加快物流園區、產業園區與港口統一開發、綑綁建設,形成了港口物流園、臨港產業園“雙園驅動”模式,推動了我省共15個、總投資58億元的港口項目相繼開工。目前,湖北省50多個與工業園區、物流園區配套的港口項目日漸成型,吸引了一大批投資百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臨江而建,枝城、襄陽、武漢三個國家級配煤中轉中心依水規劃。 武漢 武漢新港借港發力武漢新港圍繞提升現代港口功能,建設了陽邏集裝箱基地、80萬噸乙烯配套碼頭等35個港航基礎設施項目;圍繞構建公水、鐵水多式聯運新格局,開建新港江北鐵路、花山大道等26個集疏運項目;圍繞發展臨港優勢產業,建設了武船雙柳基地、鄂州三江港區超凡物流園等21個項目。自2013年3月26日起,武漢新港每天都有發往上海洋山港的江海直達班輪,“天天班”讓貨物隨時通江達海、到達世界各地。武漢已躍居中國港口城市空間價值排名第七位。在武漢新港的核心港區陽邏港,臨港產業迅速發展。武鋼兩百萬噸鋼材深加工基地、西門子變壓器製造基地、一冶鋼構產業群和亞東水泥產業群等四百多家先後落戶、投產,武鋼、武石化、神龍汽車等大型企業已形成依托港口大進大出的規模效應。陽邏港區港口、岸線資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大港的現代氣息迎面而來。武漢新港臨港工業正加快與港口關聯緊密的冶金、石化、船舶製造等重型工業發展,力爭2015年總產值突破4600億元。臨港物流重點加快陽邏港保稅物流園、汽車、鋼鐵及冶金、化學工業品、農產品物流基地建設,使物流業增加值達到1200億元。此外,還將在新港腹地重點打造汽車、電子信息等5個千億元產業,並建成6個臨港產業園。同時,武漢新港作為全省落實“兩圈一帶”發展戰略的重大舉措,加快長江黃金水道開發利用,打造立足長江中游、輻射中西部地區、連接國內外市場、通江達海的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城以港興,港以城托。”武漢港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強生說,“現在的物流港口不僅是物流鏈上的一個鏈條,還是經濟鏈條上的一個發動機。” 宜昌 構建三峽現代物流中心 在宜昌,沿江而建的興發、宜化、宜昌高新區等企業和園區,都嘗到了因港興城帶來的甜頭。據估算,到2016年,宜昌的化工產業產值將達到1800億元;依托三峽物流園等9大物流園區,現代物流產業達到1000億元。宜昌依托黃金水道和港口優勢建設現代化特大城市。定位為翻壩中轉港、工業輸出港、三峽旅遊港、西部出海港的三峽樞紐港,統稱宜昌市港口集群。發展成以集裝箱、大宗幹散貨、滾裝運輸和旅遊客運為主,具備裝卸存儲、中轉換裝、臨港開發、現代物流、商貿服務等功能的綜合性港口群。下一步,宜昌將重點建設以貨物翻壩轉運和旅遊客運集散為核心的三峽樞紐港,推進三峽現代物流中心構建。同時,建設翻壩中轉港和三峽旅遊港。翻壩中轉港重點建設茅坪、雲池、白洋、紅花套、太平溪五大港區,構建港區與高速公路對接的“南北分流”翻壩轉運體系,承載永久翻壩轉運的重任。長江三峽旅遊港將建設長江三峽國際游輪中心、改擴建太平溪、秭歸茅坪客運碼頭,發展旅遊、商貿、會展等城市高端服務功能。 荊州 組合港服務“壯腰工程”沿長江而上,從洪湖新堤港到荊州鹽卡港,再到松滋車陽河港,在荊州483公里岸線上,11個重點港口塔吊林立、機器轟鳴,集納沿江8個縣市區的荊州億噸組合港,已初現崢嶸。湖北宜化等12家企業入駐松滋市臨港工業園,引資80億元。原本是一片荒山灘塗德松滋車陽河地區,如今煥然一新。荊州港松滋港區車陽河綜合碼頭建設,吸引了一大批企業入駐松滋臨港工業園。目前,這些企業的原材料及產成品的進出主要依托該碼頭完成,港口在園區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顯,昔日的荒山灘塗如今變成了貨源滾滾,生產繁忙的現代化港口碼頭。松滋市從此徹底破除了水運交通瓶頸,通過構建公、鐵、水聯運的立體交通體系,松滋正努力打造成為對接長江經濟帶、承接三峽地區經濟輻射、融入“荊荊宜”城市圈的“橋頭堡”,成為湖北長江南岸一座加速崛起的新興城市。荊州組合港將服務荊州“壯腰工程”,按照“一港十區”總體布局,以港鹽卡港區為主體,打造荊州億噸組合港,聯動宜昌、武漢,形成長江中游大型綜合運輸樞紐性港口群。 鄂州 鐵公水無縫對接 從與武漢光穀接壤的葛店順江而下,鐵、公、水無縫對接的沿江新區前景無限。為了儘快構建水水、公水、鐵水多式聯運新格局,鄂州加快集疏運網絡建設。近5年,疏港公路完成投資約35億元,建成漢鄂高速、楊楓線改造、葛湖一級公路、吳楚大道中段,近期主要通過在建的吳楚大道西段、高新大道和即將新建的疏港高速、新316國道、沿江公路作為主要疏港公路,並通過其與漢鄂高速、武黃高速及106國道連接進而溝通其它直接腹地和間接腹地。鐵路方面,總投資6.8億元的武九鐵路三江貨運站及10.6公里的4條港區鐵路支線已開工,預計2014年竣工。港口建設帶來了投資熱潮。中國南山集團投資120億元,建設臨港新城,實現港口、物流、商貿等產業聚集和聯動發展。一批電商巨頭聞風而動,正往葛店雲集,鄂州沿江區域工業經濟總量已經占到全市的七成以上。鄂州開發區,總規劃3000畝的超凡碼頭,已建成使用。作為國家煤炭儲備中心的晉商物流,已開工建設。三江港區正規劃建成中部重要農產品進口加工基地,逐步建成保稅港。總投資20億元的中海油LNG項目(液化天然氣)落戶五丈港區。楊葉港區位於鄂城區,區委書記萬國光說:“正積極與中核電建設集團洽談,把楊葉港建成核電設備生產基地。”葛店港口產業園、三江新城、五丈港口產業園、花湖港口產業園,這些沿江產業帶分佈的產業園,正逐步實現以城帶港、以港興城、港城互動的港城一體化格局。 黃石 城因港而興長江南岸,黃石城區下游約13公里處,是棋盤洲。一個新興的港區新城初具規模。投資37億元的棋盤洲港區,依托黃石市黃荊山工業區、河口工業園等臨江工業新區、黃荊山新城產業優勢和山南鐵路、大棋一級公路、陽楓公路等綜合交通優勢,建成以散貨、件貨、集裝箱為主,內外貿兼有、功能齊全的綜合性大型主樞紐港區,並使其成為長江中游的物流園區、全國綜合交通網中南地區水陸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批物流園和工業園因港而來。25個投資5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已經入駐,其中東貝、三環、盛冶等一批項目相繼投產,勁牌、有色、華潤、滬士等一批項目正在建設。新港(物流)工業園作為黃石對外開放的承載平台,目前已經吸引中糧集團、新興際華集團、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寶鋼集團,西塞電廠、力豐紡織等大型臨港企業入駐。而隨著黃石新興現代鋼鐵物流園項目、棋盤洲糧食物流園等臨港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散雜貨和集裝箱水運需求快速上升。據測算,至2030年,新區常住人口(含蔊源口鎮區)7萬人,約有4萬至6萬人將在新區外圍居住。此外,黃石新港區將建設3座公園,做好綠化及配套設施工作。迷你倉
- Sep 13 Fri 2013 19:28
圖文:打造長江中游航運中心 助推湖北中部崛起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