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7月23日,self storage貴陽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前期調研工作結束,近兩周來分散在8個區縣、10個村寨的70多位師生陸續返回貴陽市區。集中創作開始前,項目總負責人李凱生召集各組帶隊老師進行了一次“頭腦風暴”。討論從晚飯後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一點,但教室里旁聽的學生,越來越多。  所有的話題,都圍繞“鄉村”展開。新農村建設,其核心是“農村”,修飾語是“新”,落腳點在“建設”。所謂“農村建設”之“新”,究竟如何體現?建築和自然之間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用藝術激活鄉村,糾結和難點又在哪裡?進而如何才能重塑鄉村文化的自信和尊嚴?  鄉土之美,以空間形態為基礎,化身于天地、田野、建築、生產業態、生活方法等方方面面,每次改造建設即是一次解讀。回到這場將在貴州全省陸續推進的鄉村復興實驗。通過對貴陽周邊10個村寨近兩周的調研、測繪、觀察、記錄,美院師生搜集、整理了許多關於居住、趣味各異的故事。現在,藍圖即將“落地”,對於現實的問題,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而不僅僅是浪漫的想象。  當然,我們還想從中尋找、生髮出更多的共性模塊和發展方向。在這裡,讀懂中國式鄉村。回到鄉村  有帶隊老師告訴我,這次下鄉,與以往單純觀察建築現象、做一些試驗性的小設計不同,他們開始與農民、遊客、投資者、外來定居者等不同身份的人打交道,有調研組為了弄清楚為什麼當地人要流向城市、重建房屋,還找了一座老宅親身體驗了4天。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鄉村所面臨的問題,包括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擊、所蘊含的希望,對於並非在鄉村長大的人來說,很難厘清,也很難理解。在撲面而來的現實面前,很多教條是失效的。我們只有真正走入鄉村、用心傾聽,把它們作為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籠統的群體,才能體會到農民的痛苦與幸福,他們的情感、語言、智慧和尊嚴。  “與想象中不同”,是我走訪10個村寨田野調查情況過程中,聽到最多的評價。很多少數民族村寨,不僅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樣貧瘠,傳統特色、風俗也已模糊,仿佛一座微縮的城市。  這種“類城市”現象和地域性文化的喪失,揭示了鄉村文化尊嚴、自信的缺失。  鄉村的本質在於一個“鄉”字,其面對自然的空間發生方式引發我們對本源的追思。本源,或可稱之為家鄉,是我們由之生而終將回到的地方。就歷史變遷來看,去掉了“根”的鄉村建設缺乏所處之源由;就現實空間來看,與城市趨同的鄉村則缺乏存在之憑依。在生活和象徵的雙重意義上,鄉村是通往本源的橋樑,鄉村為“本”,城市為“末”,而非倒置。  對於鄉村,歷來存在一些根本性的誤解。比如,以“農村”來稱謂鄉村,實在是近現代以來城鄉空間人為割裂的結果。如果恢複城鄉之間的自然互動, 在大批人口轉入城市的同時,也會有城市人口和現代產業將轉入鄉村,城市和鄉村各自的優勢將在實際生活的比較中成立。  鄉村生活可以是農業,卻不一定是農業。信息技術和交通的發展能夠使各種產業以鄉村為空間形式,鄉村的業態完全可以多樣化。至於這是否將帶來農村生活的消退?在我看來,農村可能會消退, 但鄉村作為一種特定空間形式和文化形式的本質不會消退。  當下,城市和鄉村生活的分離——城鄉二元分化,表面是行政和經濟條件的截然劃分,實質是文化形態的根本差異。我們的城市不斷向以全球化為表象的西方化接近,鄉村雖然受到衝擊卻還艱難地行進在退化著的傳統慣性之中。  必須看到,中國鄉村的空間現狀遠非完美。梁漱溟曾經說過,“近百年的近現代史就是一部鄉村的破壞史”迷你倉如果說城市向全球化的不斷靠近更像是文化上的“邯鄲學步”,鄉村的退卻則存在兩種可能:或者走向城市化,或者退回到最原始的“散漫狀態”——這似乎是人們非常不願意看到的。當下廣泛開展的新農村建設,最明確的口號就是“城市化”,試圖把這些“落後者”拉回到整齊劃一的“前進”道路上來。新農村之“新”,應當是作為一種空間文化的主體,持續而自發地根據現實的改變而常變常新,為何要讓它放棄自身去模仿城市?  鄉村是一個充滿了勞作的艱辛和生活夢想的廣闊天地,這個天地中培育出來的生存空間和建造屬性,觸及到生活最親近的也是永�的東西。任何一個簡單的村落,其在生活空間與公共空間上的複雜性、完整性都超過了外在結構看似精巧的園林。從某種程度上說,鄉村問題超越了建築問題。復興鄉村  鄉村,用自發的建築活動向我們演示如何“回到事情本身”。它象徵著一個根本的營造觀念和精神,與城市和學術界中流行的技術體系全然不同,卻與我們的營造傳統能夠溝通。  鄉村的自發營造,是新的本土建築文化的真正生髮之地。有人說建築是跟自然的一種對立,但是建築從更大的角度來說,也是對自然的一種映照。所有建築物都會成為意義綜合體,而它們也不可避免地承載著複雜目光的注視,從而帶來遠超實際“建築物”的遐想空間。  鄉村復興要存活于當代,其任務和內容取決于當代精神的需要。對傳統農耕社會系統被支解的憂慮不僅僅是來自于形而上的“鄉戀鄉愁”的情感。恢複和重建鄉村由來已久的公共生活空間,這是傳統鄉村“復興”的要義之一。另一方要義在於它是在城鄉“張力”之中自覺疏導城市化問題的“合和”行動,其新內涵是動員組織各方力量投入到適合于後工業時代的新型鄉村建設試驗中去,它是集農民合作經濟、鄉村休閒旅遊業、生態民居工程、城鄉互助型有機農業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開放性試驗。  這對建築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該放慢腳步,採用小心翼翼的方式來療愈鄉村,用藝術修復千瘡百孔的鄉村,而不是採用大拆大建、傷筋動骨的毀滅性方式。在尊重傳統營造法式的前提下,用當代的技術手法修復傳統民居和民宅,在收集和整理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找出與今天的生活有關聯的部分加以發揮和推廣,建立起一個全新和完整的活動空間系統與東方人的生活方式。  上述潛在的人類活動,就需要有相應的建築去呼應。對於想要實現旅遊區位優勢的貴州大部分鄉村來說,發展“農家樂”幾乎是一條必經之路。當人們走出城市的“樊籠”,到農村這個擁有“小橋、流水、人家”的“世外桃源”中尋找生命的體驗,最關心的是什麼?不是農舍民居的硬件設備條件,也不是村民的服務水平,而是能否獲得真正的鄉村體驗,比如身體力行、文化感知、觀光審美等等。  小村落的設計,需要大格局。我們不僅要為農民設計“房子”,還要設計出一種更合理的“關係”,讓“農家樂”不僅僅成為一種單純的帶有破壞性的消費,讓消費者同時成為建設者。這就涉及到如下幾個問題:我們如何重組有限的資源?遊客怎樣“進入”農村生活而又不顯得突兀?是把原始村落和建築形態復原,還是尋找新的語言?  不妨設想得更遠一些:如果能成功轉變當前城市人與鄉村文化活動的互動方式,進而塑造一套具有良性循環體系的客居文化,“農家樂”的區塊設置甚至完全可以是獨立的。鄉村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仍然能夠不喪失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空間理念,在精神家園中重視那種“詩意地棲居”。這是存在生活審美屬性的複蘇,更是田野作為人文根基的持續在場。文件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gusers7 的頭像
    sgusers7

    sgusers7的部落格

    sgusers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