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迷你倉庫北京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渣土資源再利用處置示範項目”,就要拆遷了。作為“北京渣土資源再利用處置協會”的會長,楊凱有些無奈,因為從現在起,他的“渣土夢”要重新找地方去做了。這個“示範基地”就在京西的石景山區劉娘府村。2011年,北京為了城市擴建,拆除了50個村莊,劉娘府是其中之一。當時,已經是“協會”會長的楊凱想,拆遷時出的那麼多建築渣土,能不能就地制成可以重複利用的建材?這樣一來,不僅渣土實現了廢物利用,運輸過程中的超載、遺撒、揚塵問題也都可以避免了。楊凱的命不錯。當時的區領導非常贊同他的想法,他們也希望石景山的這次拆遷能就此樹立一個資源再利用的示範,如果這個示範點成功了,以後渣土的資源化利用就可以推廣下去。於是,市市政市容委、石景山區政府、石景山國土分局和土儲分中心,幾個部門的領導一碰頭,劉娘府的這塊地,就批給了楊凱牽頭的渣土再利用項目,至少在土地被徵用前,原本要運走、填埋的渣土,可以在這裡“變身”環保建材了。8月,正是北京最熱的季節,占地300余畝的劉娘府“示範基地”里,像飛機、坦克一樣龐大的重型機器,還像以前一樣臥在那裡;已經從渣土再生為建材的骨料,堆成了一座座小山;幾輛嶄新的渣土車停在工棚中……因為面臨土地徵用,就要拆遷,基地里的荒草已經隨處可見。一切都顯得很清寂,只有楊凱,在盛夏的大太陽下,仍舊有忙不完的事。而這種狀態,是楊凱進入渣土行當之後一直以來的常態。用“寶馬4S店”換來的渣土生意1998年,楊凱離開當時的國家內貿部。因為之前在汽車這一行當中的業緣,他很快就開了一家一類的汽車修理廠。2002年,忙碌中的楊凱意外地發現,來修理的車里,有很多是渣土車,而且修理的頻率很密。一問才知道,當時的北京城正在飛速擴建,每天產出的渣土讓運輸車忙不過來。為了多掙錢,司機們都會自己改裝之後超載,以求多拉快跑,車輛的耗損也自然很大,修理廠就成了渣土車離不開的地方。很有經濟頭腦的楊凱馬上注意到了這一點。但是,比經濟頭腦還要敏感的,是他的守法意識。可能是中央部委里工作多年養成的習慣,用他的話說,一直都是政府的人。他首先意識到,看似家常的超載,其實是違法的,因為國家有法律規定:渣土車總質量應該是25噸(含自重),而很多的運輸車超載高達70噸。這樣的野蠻裝運帶來的是,遺撒揚塵加劇汙染,超載損毀路面,運行過程中對行人以及其他車輛更是個潛在危險……這種人們習以為常的狀況,其實已經不是簡單的違規了,而是犯法!於是,楊凱的第一反應是研製發明瞭一種不能超載的渣土專利車。車上專門設計了全密閉苫蓋裝置,為的是避免運輸過程中暴土揚塵、泄漏遺撒。但是,就和楊凱之後遇到的諸多挫折一樣,這個創意少有捧場者。現在,楊凱說到這裡也覺得自己很傻很天真:拉渣土的都是為了養家糊口,誰會為了環保,為了不破壞路面而買個不掙錢的車?這些標誌著楊凱夢想的專利產品,至今還停放在他的“示範基地”,每年為維持這一專利,還要向專利管理部門交近萬元管理費……楊凱進入渣土行業的第一次試水就此擱淺了。剛剛邁入現代化大都市的北京,像一個代謝旺盛的年輕生命,一天能產生的建築渣土量,接近一個景山的體積。這還是有案可查的,那些偷偷遺撒在荒涼地方的還不包括在這裡。按照目前情況,我國的渣土主要採取填埋的方式處理。這種“看上去很美”的“粉飾”方式,卻給環境汙染留下了隱患。建築垃圾石膏中泛出的硫化氫,廢紙板、木材分解出的揮發性有機酸……都是北京大氣汙染甚至飲用水汙染的原因之一。因為自然資源的日趨減少,“變廢為寶”正在成為發達國家的共同趨勢。在日本、韓國,建築垃圾的再利用都達到95%,以色列在垃圾填埋場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都市公園。而北京每年產生的建築垃圾中,回收利用的還不到5%,其餘都以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為此,我國每年為填埋渣土而廢掉的土地高達一萬多畝。這些信息、數據都是楊凱在修理渣土車的過程中,逐漸積累起來的。由這兒,他開始動了大心思:能不能索性把這些渣土做資源化處置?讓它們重複利用起來,上述問題不就全部迎刃而解了嗎?為此,從2004年到2011年,作為連續三屆的老政協委員,楊凱光是“渣土資源化利用”的提案,就提交了十幾個。其實,以楊凱在汽車修理行當的多年經歷,到起意渣土時,他已經可以拿下寶馬、奔馳4S店的資質。這樣一個店,一年的利潤是2000多萬,而且遠比渣土行當要輕鬆、體面。但是,楊凱沒怎麼猶豫地就捨棄了前者,一頭扎進了渣土行兒。可能同樣是國家機關多年培養出的一種觀念——只有和國家利益綁定在一起的行當,才能幹得久遠,才能被國家支持……輸給了不公平競爭的3000萬投資為了調研發達國家渣土的處置情況,楊凱每次出國都要專門為了渣土四處轉轉。在美國,他看到一類超市,專門賣渣土再利用而生產的建材,各種形狀都有,顧客可以按自己的需求組合。一旦這些磚、瓦的形狀你不喜歡了,或者你家想改個樣子,原來的磚瓦可以重新回收,再造,再做成新的形狀。如此原料的循環反複使用,始終都不會消耗自然資源。楊凱發現,美國人可以持槍,持槍殺人的現象時有發生,但是他們很少破壞環境,對資源的珍惜是這個國家共同的意識。美國人喜歡中國的日用品,因為那些都是高消耗的東西。如果他們自己生產,是要消耗資源的。很多資源是不可再生的。這一點,美國人比中國人會算賬。他們在想方設法地節約自己國家的資源。事實上,這種渣土再利用的技術在中國、在“北京渣土資源再利用處置協會”所轄的企業中,已經非常成熟。楊凱辦公室的後面,有個展廳,那裡展示著各種用渣土再造的建材,因為“出身”渣土,因為要環保,所以沒有修飾過度的精緻,粗糙中卻顯得非常粗獷、大氣。楊凱早就給這些建材找到了使用的方向:市政設施,水務工程、公園花壇園林建設,馬路牙子、隔離墩,人行步道地磚……總之,只要不是民�自己花大價錢買的房子,都可以用這種渣土再生的建材。而這,都是要政府掏錢的。如果換成這種再生建材,政府為此每年可以少花數十億的市政投入!由渣土派生出來的車輛超載、道路損壞、霧霾中的可吸入顆粒物……也都會因為這種智慧含量極高的消納辦法,而明顯減儲存甚至杜絕。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關於渣土的再利用,似乎都已經到了可以大幹一場的時候。楊凱為此投資了3000多萬,購置了多台能“咬碎”鋼筋水泥的重型機械,能將這些原材料再加工成建材的生產線,也在劉娘府“示範基地”搭建了起來,為此招來的百余名員工也齊聚麾下。他甚至連這種建材生產出來之後的使用方案,都做成了精美的幻燈片:這些渣土再造的各種形狀的建材,可以一對一地拼接組成一塊大面積的磚牆,像孩子的拼插玩具一樣,嚴絲合縫地可以直接鋪設到護城河的堤壩上,不僅看上去很美,而且這種整體架構也避免了因為一塊塊建材的脫離而導致的重複修繕……但是,和當初設計“環保渣土車”一樣,楊凱又天真了。他沒有想到,這樣費勁地拉來渣土,粉碎、加工之後生成出的建材,一塊要賠兩角錢!如果加上銷售的流通環節,賣一塊要賠三角錢!原因很簡單,和他競爭市場的,是那些幾乎沒有成本或者是低成本的挖土燒磚者。中國建築用的磚,過去主要就是用土燒制,現在很多地方仍舊如此,畢竟對土地的管理,特別是農村地區並不嚴格。很多人找座山,只需給當地的農民一點錢,就開始挖了,用低價挖出的土,制成價格不菲的建材,其中收益可想而知。 每次談到這裡,楊凱都憤憤不平。他不平的還不只是自己的環保建材賣不出去,更多的是,那些人賺錢的過程,是在攫取甚至耗竭自然資源!土地和煤礦一樣,都是公共資源。更重要的是,這是不能再生的資源。挖一點兒少一點兒,土挖走了,植被被破壞,水土流失,氣候都會因此改變。個別人的一己之利,卻會影響到一個地區、幾代人的福祉。日前結束的“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參會的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給出了一組令人驚訝的資源數據:中國國內物質消費總量在2008年就已是美國的4倍,金屬礦和工業礦物的耗費比例數年內翻了一番,城市用水25年間增加了8倍……這位學者因此給出了一個結論:中國人目前尚且缺乏“變廢為寶”的能力。雖然我國的法律專門有“破壞資源罪”這一項,但之前一般只見諸對林木的盜伐,對礦產的盜取,土地在人們心中,至今還是個廉價資源。在楊凱眼裡,這種盜取資源就應該是大罪。即便只是挖土,不是盜伐珍貴樹種,也是大罪。楊凱說,這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稱為是“反人類罪”。因為這影響的是人類共同的生態。但是,很遺憾,現在情況是,山還在被挖著,土地還在被蠶食著。與此相對,想通過渣土資源重複利用,把這些自然資源解救下來的楊凱,顯然是在孤軍奮戰,勢單力薄。有國運才有商機的“賠本買賣”出于對環保的重視,按照現有規定,為了鼓勵國企參與資源再利用,國家對國企在這一方面的補貼,可達投資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通過土地劃撥的形式,幫助國企解決資源處置所需的土地。而這些,楊凱都是沾不上光的,包括他按照規範生產出的環保建材,同樣沒有政策傾斜,同樣要與那些可以肆意降低成本以牟利的挖土燒磚者一樣,接受市場規律這個看似公平實則無序的“考驗”。從渣土的運輸,到建材的製造,暫且不說那些中間不可能節省的環節,光是為了安全生產,工人不出工傷這一項,各種保險的投入就是楊凱省不下來的。他是協會的會長,更是被政府多年工作培育、塑造出來的,無論是社會身份還是自身素養,都使他不可能像見利忘義的不法商販一樣,一旦工人出了工傷,斷了胳膊折了腿,賠幾千元錢了事。他像一個很規矩的秀才,遇到了毫無章法的兵,這種競爭的態勢之下,劉娘府的“示範點”和那些花大價錢買來的機器設備,始終沒能規模化生產起來。楊凱身上,具備他們那一代的共同特質,在物質生活上幾乎毫無講究,對自己的生活非常隨意,用他愛人的話說,特好糊弄,再忙再累,白天大太陽底下曬了一天,晚上回家,有點兒剩飯就打發了,只要能讓他趴在電腦上沒完沒了地寫他的渣土、渣土、渣土……他就知足。為此,旁人沒少給他潑冷水:你寫得這麼多,這麼細,給誰看?!誰又會認真看?但是任何人都攔不住。楊凱也承認,他自己就像拿到了最喜歡玩具的孩子一樣,自己已經和渣土“玩”出了“境界”,一個人開始了“渣土資源化”的“攻堅戰”。在劉娘府的工地上,經常汗流浹背的楊凱,看上去和幹體力活兒的民工沒什麼兩樣。回到辦公室,打開電腦,他又很像一個肩負了科研任務的嚴謹學者。這兩種反差極大的身份,楊凱一個也離不開。他需要充分瞭解實際操作中的困難,才能對渣土處理一步步地進行技術性完善。不僅如此,國家為治理環境而不斷推出的大政方針,就像楊凱夢想的一個個“助燃劑”、“催化劑”,使他在每次對項目計劃的修改中,一遍遍將自己的“渣土夢”美麗起來,清晰起來。他身邊的人都知道,那些被一次次修改的計劃、規範,是楊凱自己的“心靈雞湯”。他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理性思考中,振奮而且堅定的。他覺得只要是和國家大政方針符合的事情,早晚會得到國家支持。在別人眼中始終像是夢的“渣土資源化”事業,楊凱用他自己的全部情感,甚至是身家性命當了真!從楊凱入行渣土到現在的這麼多年來,一邊是環境治理的大環境、大背景越發有利,一邊是令人擔憂的環境現狀不斷逼上門來。7月,在貴陽召開了“生態文明國際論壇”,楊凱激動不已,他幾乎要買機票馬上飛過去。他激動的是,這個會議,連總書記習近平都發了賀信,可見國家多麼重視!而自己多年關於渣土的想法,居然和中央的現政如此合拍!包括展會上的很多環保產品,與楊凱之前的設計不謀而合。會議之後沒多久,有媒體報出:“北京六環路因為車輛超載而現危橋,提前11年大修”,“五年來,北京入境旅遊人數第一次降低,主因是空氣汙染”。這些與建築垃圾運輸、處置脫不了幹系的消息,再次讓楊凱坐不住了。他覺得,他一定要把這麼多年對渣土再利用的設想和精密計劃講給每個領導、專家聽。從當初走進渣土這個行業,到現在可以信心滿滿地“誇下海口”,對整個城市的渣土“大包大攬”,楊凱用了六七年時間。這期間,對整個行業的精密梳理,對國際渣土處理行業的密切跟蹤,楊凱已經徹底變成了“渣土楊”。而這些,也使他成了渣土行當中舉足輕重的人。就在“劉娘府示範基地”馬上要騰拆的同時,市政管委要求“渣土協會”對五環內的渣土資源化處置做個方案,近期就要聽取匯報……面對這一切,楊凱更沒有理由不再躍躍欲試了。新蒲崗迷你倉
- Aug 20 Tue 2013 12:41
楊凱的“渣土攻堅戰”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