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鹽商領袖江春黯然辭世近兩個世紀後,1980年,年輕的澳大利亞留學生安東籬(Antonia Finnane),第一次踏上了這座中國昔日商都的土地。 當年的中國,國門重開不久,而曾經的旅遊名城揚州,也是封閉多年後第一次對外國遊客開放,它最新的一本旅遊指南,出版于1954年。經她留學的南京大學開具證明,由江蘇省政府、省公安廳行文到揚州市委,安東籬和她的丈夫費約翰才得以獲准“下揚州”。 在這位以“康熙時代揚州園林”為研究課題的異國女子好奇的眼中,“這是一座安靜的城市,灰蒙蒙的,滿是塵土,但很迷人”,“那些更宏偉的建築雖已荒廢,但依然暗示著遙遠過去的輝煌歲月”。 2004年,安東籬的專著《說揚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國城市》由哈佛大學亞洲中心推出英文初版。那是她在1985年博士畢業後,在博士論文基礎上,又花費近20年時間修改、增補才最終面世的。兩年後,這本書和她丈夫費約翰的《喚醒中國》,一同獲得美國亞洲研究協會頒授的極具分量的“列文森中國研究書籍獎”。 安東籬承認,《說揚州》一書的命名,靈感來自于揚州籍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說揚州》。她覺得,著名的地方往往像一個人一樣,為一座城市寫一本書,某種程度上就相當于撰寫一部人物傳記。 其實,早在二百多年前,揚州仍值繁華鼎盛之時,清代的文人已經著手為它“樹碑立傳”了。除了亦文亦商的程夢星、汪應庚(兩人均為康雍時期揚州著名總商)的文迷你倉旺角外,以乾隆年間的文人李鬥所著十八卷筆記集《揚州畫舫錄》最廣為人知,也為後世留下了18世紀商都揚州的歷史風貌、社會人情全景式研究素材。 與揚州商人多為西商或徽商移民不同,李鬥是揚州府轄下的儀徵人,是地道的土著。他好游山玩水,對建築行業非常熟悉,但並無正式功名,全憑自學成才,因此除了留下有分量的作品外,生平資料甚少,連生卒年月也無明確記載。 《揚州畫舫錄》一書自1764年開始編撰,到1795年完成,那是老邁的乾隆皇帝在位最後一年。書中正好記述了乾隆歷次南巡對揚州城市的的擴展以及社會文化的巨大影響。舉凡揚州的名勝、典故、風土、書院、古剎、物產、飲食、雜劇戲曲、文化名人、建築工藝等,無不詳細涉獵,最後一卷專記揚州畫舫的歷史和畫舫上康雍乾歷朝的舫匾,故以此為書名。 作者李鬥同時代的大才子袁枚為該書作序,推崇其水準高于前朝描述洛陽、杭州等大都市的同類筆記集。 早在一千多年的隋唐時期,就有民諺雲:“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說的是揚州之風流富足,令人神往。 《揚州畫舫錄》面世後,一紙風行,有文人作“題《畫舫錄》”詩贊曰:“明月鶯花翡翠樓,繁華古今說揚州。新編展向明窗讀,卻勝腰纏跨鶴游。” 2007年,在喜獲列文森獎後不久,安東籬的《說揚州》出版了中譯本。她曾高興地向中國記者表示:“我對揚州一見鐘情。”不知道她是否意識到,她的多年心血之作,也成了古往今來解讀揚州這本韻味深長的大書的“新編”?mini storage
- Jan 19 Sun 2014 13:52
繁華古今說揚州
close
24小時迷你倉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