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迷利倉OCAT深圳館對外宣佈,以深圳的O C A T深圳館、何香凝美術館、華·美術館為核心,將另在上海、北京、西安、武漢四個城市建立分館,打造全國最大的美術館群。繼上海分館在去年11月開幕後,今年11月3日,OCAT西安館在西安曲江正式開館,並展出著名書法家王冬齡、邱振中以及中國知名當代藝術家徐冰的作品。與此同時,在南京,同樣由地產集團贊助的四方當代美術館宣佈�用,耗資1 .6 4億美元。地產商的力量輻射到中國各行各業,並正撐起中國民營美術館的興建潮流。O C A T藝術館群、今日美術館、喜馬拉雅美術館、時代美術館等,專業性的策展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眼球。隨著O C A T藝術館群的建立,民營美術館再度成為話題。有人把O C A T的擴張,稱為“打造中國的古根海姆”。“美術館是一個耗資巨大的事業,短期內難以取得經濟回報,所以要進入美術館事業,除了國家外,只有經濟上相當有實力的財團支持,才能起步一家私人美術館。”中山大學教授馮原說。近年來,中國地產業一枝獨秀,成為中國社會的吸金器,藝術也不能逃脫。大浪淘沙,那些幸存下來、不斷擴張的民營美術館,則走上了日益專業化的路子。借“字”向古城西安問好11月4日,“書與法·二”開幕式的第二天,一位普通市民手持當地報紙來到O C A T西安館門口,正要踏入館內卻被保安攔了下來———逢周一閉館。“哎呀,這地方太難找了,報紙上只寫了‘在西安展覽’,沒說清地址,我找遍了西安各個美術館。”被攔截下來的他並沒有生氣,承諾第二天再來,“學習一下所謂的當代書法”。像他這樣抱怨路難找的觀�不止一個。美術館位於西安城東南部曲江新區的華僑城108坊內,與著名旅遊景點大唐芙蓉園僅一牆之隔。這片區域是西安近年重點發展旅遊項目的地方,當地人稱之為“有錢人住的地方”。六朝古都西安,厚重的歷史文化是城市的底氣,書法傳統深入這個城市的骨髓。走在大路上都能見到有人提著毛筆寫字。當代藝術在這裡是邊緣化的存在,但一個叫作“書與法·二”的當代藝術展,卻引發了不少人的好奇。O C A T西安館第一展,經過了長期的準備。凱倫·史密斯是OCA T西安館執行館長。早在2005年,O CA T深圳館開館之時,凱倫就與巫鴻、張培力等學者、藝術家一起出任學術顧問。到西安之前,凱倫一直是獨立策展人。從1992年定居中國以來,她一直致力于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著有《發光體:親歷中國當代藝術現場》系列書籍。五年前,凱倫接受一外國基金會的邀請,到西安美術學院評選藝術作品,並成為該校的客座教授。古城西安讓她產生濃厚的興趣,但她很快發現,這裡的油畫創作者功底不錯,“但畫得非常傳統,沒有自己的想法”。而想法,也許是當代藝術中最重要的東西,她想把當代藝術帶入西安。“你覺得開幕效果怎樣?”開幕前後,凱倫忙碌地穿梭于場館內,但她最關切的是展覽的效果。丈夫劉香成專門從北京飛來為她打氣,他們短暫地問候。“我們在西安沒有做過展覽,不知道本地的觀�應該會是誰,對我們的地方有什麼樣的評價。我聽說在西安作講座沒什麼人去聽,我特別擔心這一點,但我算了一下,參加我們開幕講座的人大概有118位。”凱倫在寒暄、應酬、演講、接受採訪的空當里,仍不忘統計入場人數。離開幕只有半個月時,凱倫對這個展覽的前景仍充滿忐忑。她給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深圳總館和華·美術館的館長欒倩發去一條短消息,大意是:“11月3日開不了館,人手不夠,社會關係缺乏,資金不一定到位。關鍵時候你們都不在。”凱倫是個追求完美的人,希望籌備時間更充裕些。欒倩把總館的幾名骨幹派去西安支援。此外,欒倩還擬了一張單子,列出O C A T西安館開館所需解決事項、逐個解決———當地人員聘用、經費使用、場館改造、開幕流程、嘉賓邀請、媒體宣傳等等。開幕式如期在11月3日舉行。200多位文藝界人士從天南地北而來。O C A T理事會領導領導,藝術家舒群、汪建偉,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彭德、美國領事館駐北京的文化官員,華僑城的本地住戶以及全國各地的重要媒體一一到場。凱倫·史密斯傾注了自己的資源,“我們從北京發出四五百封郵件,告訴我所認識的國內外藝術家、美術館策展人、媒體人。”“西安館的使命與O C A T深圳館、O C A T上海館相同:整合當地文化,對接國際資源,以國際化的水準來呈現並推介中國當代藝術。”凱倫·史密斯明確地告訴南都記者。但考慮到西安在文化體質上的特殊性,凱倫和團隊仍費了不少心思。凱倫認為,新館不可能一下就融入當地,得在傳統與當代之間稍微加一些連接,從水墨、書法開始,以字問好,讓西安的觀�慢慢接觸當代藝術。她選擇此前曾在O C A T深圳館展出過的“書與法·一”,延續以“書與法·二”之名作為開館展。以著名書法家王冬齡、邱振中,以及當代藝術家徐冰的作品來做“敲門磚”。該展覽由著名學者、藝術家嚴善錞和祁小春策劃。從南京轉戰西安的畫廊老闆黃燎原,在看完“書與法·二”後發了條微信:“全是字!”當地人對展覽的反饋不一。展覽開幕現場,徐冰的作品《漢字的性格》大受歡迎。徐冰曾以“天書”———4000多個無人能看懂的方塊字享譽海內外。多年來,他一直在對漢字的形式、意義和書寫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索。這次在西安亮相的是他的動畫作品《漢字的性格》。小孩盤腿坐在地上,看動畫里一個個小人兒般的漢字跳躍。這部動畫投影到一堵長5米、寬2米的弧形牆上,如動態水墨長卷,生動解讀漢字及中華文明的衍變。孩子喜歡,大人則不一定。有人直言,在全西安房價最貴的曲江區建美術館,只是為了讓這裡的別墅賣得更好。“如果做一個急功近利的項目,推倒蓋房子肯定是來錢來得最快,我們做美術館是為了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欒倩說。欒倩指出,企業的布局決定屬性,華僑城更準確地應該屬於“文化旅遊產業”。去年5月,華僑城旗下的深圳O CT當代藝術中心(現稱O C A T深圳館)對外宣佈,以深圳的O C A T深圳館、何香凝美術館、華·美術館為核心,將另在上海、北京、西安、武漢四個城市建立分館,打造全國最大的美術館群。2012年,連同其他分館,在深圳市民政局登記成為非營利性的藝術機構。並不是“中國的古根海姆”學法律出身的欒倩,曾在南京市檢察院工作,自1995年調入華僑城。她是總裁助理,也是美術館群總館長,負責華僑城藝術行政工作。華僑城與文化結緣,始于1989年。“錦繡中華是中國第一家主題公園。當時說深圳沒有文化,也沒有旅遊資源,我們最早的領導人想出一個項目,請來各大美術學院的優秀師生,做出故宮、長城這些景觀。還請李可染先生題詞‘錦繡中華’。”資助文化事業則始于1997年建立何香凝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是國務院僑辦所屬的國家級美術館,也是首個以個人名義命名的國家級美術館,由華僑城、深圳市政府共同出資運營,華僑城董事長、任仲夷之子任克雷任館長,陳劍任副館長。後來這一舉措被視為地產介入藝術的開端。“1998年10月,任館提議做一個雕塑展,我當時參加了整個組織和籌備工作。”在欒倩的記憶中,這是何香凝美術館第一次做大型展覽,沒有參照、也沒有經驗,聘請了黃專、魯虹等人做學術顧問和策展人。欒倩記得,她跟著黃專在1個月內跑遍好幾所美術院校,找到一共20件雕塑作品。這20件作品,幾乎每一件都出自如今響當當的藝術家之手:隋建國、展望、姜傑、李秀勤……“整個展覽的標識、海報、畫冊等都弄得特別匆忙,但也很難忘。”第一屆當代雕塑藝術年度展創造了“戶外美術館”的新型概念,欒倩說,“很多作品是當代藝術的東西,業主不了解,出現反對的聲音。任總就說,只要大家關注就好,不要撤掉作品。”華僑城集團黨委書記、首席文化官鄭凡曾毫不掩飾地說,以文化為核心的主題公園的成功,使華僑城明白了一個道理:只有融入大量鮮活文化資源,才能提升旅遊、酒店等競爭激烈的傳統產業的品質,增強企業競爭力。所以,這所央企不計成本地做與藝術相關的活動。若干年前,華僑城創意文化園所在地還是深圳華僑城東部一個舊工業區,裡面有製造家具、自行車、玩具、電子產品、鐘錶的各種工廠。到了2005年,管理層有了將之改造為文化創意基地的想法。他們認為,要讓老舊社區在文化的潤澤下獲得再生,不能使用推土機的方法。注入“創意園”思路的改造後,這裡吸引了大批設計、文化和藝術的機構和人才進駐。在整個園區里,公共藝術展覽和藝術講座每年多達40多場,如頗具影響力的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年展、概念設計國際邀請展、國際爵士音樂節等,都在這裡舉辦。“你要把舊廠房推了全做房地產收益肯定很高。可是我們覺得要在這個區域留點東西。你如果蓋完房子,把房子全賣了,這事就跟你沒有關係了。”欒倩告訴南都記者。在創意園的概念基礎上,華僑城希望把創意園里的一所廠房改造成O C T當代藝術中心,華僑城找來了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黃專擔任辦公室主任。黃專1982年畢業于華中師範大學迷你倉史系,1985至1987年參與編輯《美術思潮》,有大量海內外策展經驗。這個中心每年獲得華僑城300萬的扶持經費,費用後來高達至800萬。2005年1月O C A T成立,7月迎來第一批員工。他們大多是剛從廣州美術學院本科畢業的學生,莎莎便是其中一位。“我同班同學方立華找黃專老師做畢業論文指導老師。立華告訴我中心要招人,我當時根本不知道藝術中心是做什麼,她說就像畫廊一樣,我就這樣就跟著她跑過來了。”莎莎曾在學校宣傳部待過,順理成章,她的工作崗位是媒體宣傳。但她清楚記得第一件事是負責採購辦公用品,一邊置業一邊幫忙策劃活動。“剛開始,黃專老師說我們‘太學校’,因為我們美術史專業在學校主要學習傳統藝術,對當代藝術毫無瞭解,連‘89藝術大展’都沒聽說過。後來跟著黃老師邊學邊做起來。”她說。8年來,O C A T策劃了深圳雕塑雙年展、“國家遺產”、“圖像的辯證法:舒群的藝術”等展覽,策劃學術論壇,建立國際當代藝術工作室交流計劃等,意圖把O CA T建構成具有國際化水準的獨立當代藝術機構。藏品方面,也收藏吳作人、張仃、張曉剛、方力鈞等藝術家作品500余件,價值上億元。據瞭解,基本上是展覽結束後收藏或藝術家的主動贈與。“我很樂於參加華僑城的活動。”2009年曾在O C A T舉辦個展而“重出江湖”的藝術家舒群說。他從何香凝美術館到黃專主持的O CA T一路觀察下來,覺得這個藝術中心分寸有度。“張曉剛、王廣義、周春芽、方力鈞所創作的波普藝術,已經成為了流行的藝術,藝術要努力與流行拉開距離,一旦流行了,就變成了生活,但當代藝術應當是一場智力的遊戲。O CA T的展覽體現了這種博弈。”去年5月13日,O CA T在在深圳召開一年一度的學術委員會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中心確定聘任芝加哥大學教授巫鴻為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欒倩兼任深圳總館及華·美術館的館長,黃專為總館執行館長,盧迎華為深圳總館藝術總監及首席策劃人;楊傑兼任北京分館的館長,袁靜平兼任上海分館的館長,張培力為上海館的執行館長;錢樂平兼任武漢分館的館長;覃軍任西安分館館長,凱倫·史密斯任執行館長;王序為華·美術館執行館長。館長皆為華僑城行政人員,執行館長為學術委員。這個群落將根據各分館所在地的城市文化及藝術特色,被賦予不同的定位與使命,如位於深圳的華·美術館定位於先鋒藝術設計,位於上海的分館以當代影像、圖片、建築藝術的展示為核心,位於北京的分館以藝術家檔案、圖書文獻為核心,位於西安的分館則以當代水墨及書法繪畫為主。自稱處在藝術邊緣地帶的黃專,主持O C A T當代藝術中心的同時,也一直致力于銜接當代藝術與思想界的聯繫。談到與華僑城合作15年,他說,“一是我對在中國建立一種具有獨立研究品質的當代藝術機制有興趣,一是作為中央企業的華僑城對當代藝術有文化戰略考慮,這個考慮與我的興趣有很大程度的吻合,華僑城給了我獨立的工作環境,充分尊重我的專業工作,給了我‘剛好夠用’的權力。”曾有業內人士表示,華僑城正在成為中國的“古根海姆”。作為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古根海姆創造出博物館全球化連鎖經營的模式。“其實古根海姆模式並不那麼簡單。”中央美術館館長王璜生曾告訴南都記者,“古根海姆模式主要是從它的文化影響力、藏品、組織架構、策展能力及文化號召能力上,來與跨地區政府合作,推動文化。據我所知,華僑城是在商業經營範圍里建立分館,有不同之處。但一個企業能多蓋美術館,做有意思的文化項目,是非常好的事,多多益善。”美術館不是想辦就能辦從第一批民營美術館的勃興開始,距今已有二十年。上世紀90年代,成都上河美術館、沈陽東宇美術館、天津泰達美術館均由房地產公司直接投資建成。尤其是上河美術館,因舉辦首屆成都雙年展而吸引了不少關注。但最終,這三座美術館最後都沒能堅持下來。在回憶起上河美術館時,批評家呂澎一針見血地指出:“老闆沒了資金,他的主要經營都垮掉了,美術館就更談不上了。”在業界被稱為最好的民營美術館之一的今日美術館也面臨一些問題。一年之內換了三任館長,繼去年10月張子康卸任後,下一任館長、富有國際策展經驗的謝素貞卻只做了任期10個月的館長就下課了,副館長高鵬走馬上任。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系教授馮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天,民間辦美術館能否成功取決于兩個條件:一是財團資金的雄厚程度,二是經營者眼光的高低,能否對整個藝術市場有所把握,是否有志于在全球藝術體系中作出推動作用。他提到2003年成立的廣東時代美術館,在最近三年表現非常活躍。“也許在資金上未必能和華僑城相比,但它在經營的眼光上非常不錯。”從2010年開始,時代美術館註冊民辦非企,美術館屬於公共藝術機構,不再屬於企業。時代地產是時代美術館唯一的贊助者,對美術館採取不干預政策,每年投資幾百萬讓其自主運營。“幾百萬對地產商完全是個小數目。”時代美術館館長趙趄告訴南都記者。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樓盤賣出十個億需要幾千萬的廣告費,投入美術館的幾百萬雖沒有帶來直接營利,卻帶來許多附加價值,從經濟學來講就是“符號交換”,一方面能建立公�形象,另一方面能建立收藏。“這幾百萬的品牌效應有可能遠遠大於幾千萬的廣告費。”趙趄原在時代地產營銷部門工作,一開始他從營銷的角度提倡時代地產成立美術館,“我當時看好兩個趨勢,一是文化藝術成為更多人的需求,美術館能為地產植入更大的品牌效應;二是,地產商不能只是建房子,還得給這片社區營造生活”,但他也承認,一開始對美術館定位肯定沒現在清晰,“只是為了賺更多的錢”。成立11年來,時代美術館分三個階段走,從2003年到2006年,是項目營利準備階段。2006年至2010年的項目賣完後,形成自己的品牌特徵。2010年起,成為獨立公共藝術機構,為贊助者提供企業價值、公共價值。舉辦過侯瀚如策劃的“自治區”、沈瑞筠策劃的美國著名女藝術家皮皮洛蒂個展、梁建華策劃的荒木經惟展覽。從美術館舉辦過的展覽來看,“不會關注太多成功藝術家,也不會關注年輕藝術家,主要是梳理能帶來啟發、思考的藝術家。”趙趄表示。但時代地產旗下的另一個美術館,位於白雲區的國際藝術中心,兩者距離不到十分鐘,卻肩負房地產的另一項使命。“它的定位與時代美術館不一樣,時代美術館是一個公益項目,國際藝術中心是一個需要營利的項目,建立在國際單位創意園區,主要是服務于該園區的引資招商。”趙趄說。據南都記者觀察,負責該園區的經理最擔心的確實是園區鋪位的租賃情況,因此,他們在前期投錢做了多場活動,比如與南方都市報合辦“國際單位-南都藝術沙龍”,意圖借助媒體的宣傳力量形成品牌效應。時代美術館只是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民營美術館中的一家。有媒體統計,2012年,全國美術館包括民營美術館在內共400余家。民營美術館多集中于北上廣。以上海為例,2005年以來,在上海正式註冊登記的民辦非企美術館共有10家;具有美術館功能、由其他社會力量興辦的有8家。這些民營美術館主要集中于浦東新區,多關注現當代藝術,多脫胎于房地產企業。趙趄分析,這與國家公共政策有莫大關係。近年來,政府頒佈建立文化大國的政策,這就拉動了政府在買賣土地招商引資時,要求房地產商把文化注入其中。比如時代地產曾在珠海競標一塊地皮,這塊地的規劃是要建立美術館、藝術中心,最後因種種原因競標失敗。“(這種行為)就像賣地給你,要求你修一修周邊的路。如果這個房地產本身有做美術館的經驗,拿地更有優勢。”華僑城的做法也是如此。欒倩毫不避諱地說,在華僑城的模式裡面有主題公園,有地產,也有一些商業,還有美術館。“(與政府)談(拿地)項目的時候,我們承諾要建一個美術館。既然有這麼多美術館,我們任(克雷)總就考慮做一個館群,統一規劃和管理,形成一個資源共享。”但哪怕是再好的房產企業也有怨聲沸騰的一面。去年11月O CA T深圳館在上海舉辦“浦東的十年計劃”之王廣義大展。展覽舉辦時,有住戶因房產糾紛,組織起聲討式的行為藝術進行維權。“每個房地產企業情況不太一樣,所辦的美術館質量參差不齊。但他們目的只有一個,都是為了錢。”有業內人士指出,早期有一些冒險者,不了解美術館的功能,只希望美術館能給他們帶來商機。“燒錢”幾年後若沒出現直接商機,就倒閉,比如上河美術館。他還指出,如今很多美術館採取畫廊的做法,屬於短線操作,“美術館要長久生存,必須創造文化價值,才能推動商業價值。”更多的時候,經驗並不能複制。“所有好東西都是慢慢長出來的,不是一夜種出來的。如果你想一夜之間就能開花結果,肯定是不長久的。”她舉了個例子,當時華僑城在做“錦繡中華”的時候,第一家主題公園10個月收回所有的投資,“10個月,當時是幾千萬的投入,全國一夜之間起來幾百家主題公園,現在80%、90%都死掉了。”採寫:南都記者 陳曉勤 實習生蘇 嘉穎 朱倩兒自存倉
- Nov 22 Fri 2013 09:16
全國版) - (“好東西都是慢慢長出來的,而不是一夜種出來的” OCAT西安館開館之際,回溯二十年來民營美術館潮起潮落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