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們習慣的導演是裹大衣的,迷你倉套馬甲的,眼神中掩藏不住的是霸氣,放蕩不羈與書生氣相遠,說起話來中氣十足,喉嚨也響,那是導演掌控慣了話語權帶來的職業病,和媒體之間常有口水之爭,一不高興言語間會帶些粗話……別說是大導演,即便是文化宮的業餘導演,在一干人馬中,一看就看出來。導演的範兒啊,沒辦法。那麼李安呢?所有這樣一切導演的範兒,李安一應俱缺。這個男人在謙和的笑容中略帶靦腆,在低聲的話語中略帶文弱;至少在我們看得到的場景里,李安一直是穿了西裝的李安,一直是每一次獲獎總會在台上九十度鞠躬的李安,一直是在重大場合一定要感謝自己妻子的李安。假設我們至今還沒見到過李安的照片,我們或許無法在街上認出李安。李安會有回頭率,因為儒雅,卻沒有人認出他就是導演李安。為什麼沒有認出李安?因為李安全身上下,就沒有一點點導演的標識,所以也就沒有導演的範兒。李安不具有導演的範兒,但是李安就是李安的範兒。儒雅不僅僅是李安的表情,更是他的文化內涵,還可以說,謙和不僅僅是李安的做派,更是他為人為藝術的態度。骨子裡的李安,是一個血液里流淌著文化的人。現在的李安,不論是什麼做派都是對的,就像二十多年前的張藝謀,裹了一身軍大衣,蹲在地上嚼著大蔥薄餅,不也是一時之氣派?要說出道,張藝謀早于李安,要說運道,張藝謀也好于李安。1988年《紅高粱》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的時候,李安還在為入行苦苦掙扎,靠了妻子的供養才堅持著藝術之路,他的導演處女作《推手》問世是4年後的事情了。1992年和1993年,張藝謀憑借著《菊豆》和《大紅燈籠高高掛》,攬下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和金獅獎;1994年,張藝謀的電影生涯達到了巔峰,《活著》獲得了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最佳男演員獎(葛優)、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英國電影學院獎……張藝謀就缺一個奧斯卡了,每年奧斯卡名單公佈,國人都在為他惋惜甚至鳴不平。那時候的李安,剛剛厚積薄發。1995年,他的《理智與情感》,獲得了奧斯卡的七項提名,之後的李安,那就是一個沒有導演範兒的國自存倉範兒了,每一部電影都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並且越來越強化,直至完全取代了人們心目中張藝謀的位置。《喜宴》《飲食男女》《臥虎藏龍》《綠巨人》《斷背山》《色戒》,直至去年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與這些電影交相輝映的,是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兩屆柏林金熊,兩屆威尼斯金獅,兩屆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兩屆金馬最佳導演,兩屆金像最佳導演……李安狂飆突進的時候,張藝謀還在拍電影,不過《活著》之後,作為導演的張藝謀,差不多死了大半,更加出名的倒是鞏張戀分手和“謀女郎”之類。分水嶺漸漸形成,出道稍晚的李安已經領先大陸導演,在他拍了 《臥虎藏龍》之後,張藝謀做了《英雄》,陳凱歌更是用一隻饅頭引發了血案。是李安和張藝謀們攜手共築了分水嶺。人們知道的李安,是一個拍電影的李安,除了拍電影之外,人們不知道李安還在做什麼,還會做什麼。這有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李安對電影事業的熱愛和專注,另一層意思像是有點不恭敬,那就是,除了拍電影,李安再也沒有其他擅長。我以為,兩層意思都能通達李安。和李安相隔著海峽的張藝謀恰恰是與李安的兩個特點相反,一方面張藝謀擅長電影之外,一方面張藝謀也是心在電影之外。這才是李安電影在華語片一騎絕塵的本因。在李安全力拍片的時候,張藝謀已經分身有術,雖然也在拍電影,但是更多是做氣勢磅�的電影之外的導演:當然也包括奧運會開幕式總導演,還有更多呢——導演歌劇 《圖蘭朵》, 2004年在陽朔導演 《印象·劉三姐》,接著是 《印象·麗江》, 《印象·西湖》, 《印象大紅袍》……在祖國山山水水留下了很多 “印象”的時候,張藝謀電影,不要說得獎,那一部“三槍”什麼的,和那一部“黃金甲”什麼的,留下的是一串段子般的嘲笑;號稱最美的愛情片《山楂樹之戀》想是要挽救“三槍”的惡俗口碑,卻讓我終於得出這樣的結論:此生不再看藝謀;至於 《金陵十三釵》,那只能是張藝謀氣數已盡。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西北恰是張藝謀的祖籍,可謂是,藝謀望李安,可恨斷背山。李安不需要範兒,是因為他就沒範兒。張藝謀不需要獎,因為他……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gusers7 的頭像
    sgusers7

    sgusers7的部落格

    sgusers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