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篇博羅麻陂肉丸入選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做湯打邊爐都爽脆可口嚼勁十足蘇東坡的一首“日啖荔枝三百顆,self storage不辭長作嶺南人”,讓天下人從此認識了羅浮仙枝。但羅浮好吃的東西遠不止于此。麻陂肉丸、酥醪臘肉、柏塘涼果、博羅酥糖、石灣的韭黃、福田菜心、羅浮白馬山茶、羅浮豆腐花……羅浮豐富的自然物產數也數不清。此次我們要做的,是試圖攫取羅浮“物”的文化美學、社會美學,讓物產歷史、本土文化、人物故事集于美味一身,讀出一種人文關懷。惠州境內,什麼肉丸最出名?相信很多人會把票投給麻陂肉丸。真的沒有什麼肉丸比它的名聲更響了。很多博羅人每天以一碗清香的肉丸湯,開�自己的清晨。在麻陂大大小小的客家菜館,你都可以吃到麻陂肉丸。100多年曆史的麻陂肉丸,遠銷港澳,並于2008年入選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麻陂肉丸,大多是煮湯吃,再灑幾根小蔥花、胡椒,一碗滾燙溢香的肉丸湯就上桌了。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我們吃到的“麻陂肉丸”和真正的麻陂肉丸相去甚遠。如果你去過老字號“永康肉丸店”或“祖傳金堂肉丸館”,你就會明白為何這樣說。美食世家店小客不絕麻陂鎮在博羅境內北部,離惠城區只消40分鐘車程。從江北出發,在羅陽鎮的四小樓上惠河高速,20分鐘後在麻陂站下,往左拐進入麻陂鎮205國道邊新公路,約500米後在路左側就可看到“祖傳永康金堂肉丸館”了。該館是麻陂肉丸傳人李永康的大兒子李金堂開設的分店,與“永康肉丸店”發源老店僅幾百米距離。2000年左右,李金堂把“永康肉丸店”改為“祖傳永康肉丸館”。店面裝修頗樸實,與鄉鎮一般的小餐館沒有什麼不同。店面雖小,但窗明幾淨,來往客人不絕。最高時一天賣丸數百斤李金堂,麻陂肉丸第四代傳人,也是第三代傳人李永康的大兒子。2000年,李金堂率先在麻陂鎮開設了第一家分店。記者來到店里時,他恰好外出,店里由夫人鄧新蘭打理。這位打扮樸實、面容親切的老闆娘,自從嫁入李家後,一直追隨丈夫做肉丸生意,從選肉、剁肉、配料、抓捏製作,她樣樣參與。豬肉的、牛肉的、魚肉的丸子越來越多,口味也越來越新。“麻陂肉丸,說的是豬肉丸,我們一直也只做豬肉丸。”鄧新蘭說出了幾代人的堅持。每天凌晨五六點,夫妻倆就起床輪流到市場買肉,“選肉很關鍵,肉丸的鮮美,完全取決于肉質的鮮美”。“平時一天賣五六十斤,節假日一天可以賣出上百斤,有時甚至可以賣數百斤。”爽脆可口的麻陂肉丸口碑很好,銷量一直不錯。“有時候兩三個師傅才能忙得過來”,自從“大躍進”期間祖傳秘方外泄後,李家人對肉丸製作工藝持完全開放態度。忙不過來時,他們有時也會請來師傅幫手。製作好的肉丸,一部分以肉丸湯的形式賣給街坊,每碗5元、8元、10元不等;一部分則以外賣的形式打包銷售。鄧新蘭一邊介紹,一邊忙乎著將肉丸裝袋。滿滿的一筐肉丸,每兩斤一袋,一袋賣50元。過往的街坊、司機或專程從廣州、深圳等周邊城市來賞肉丸的客人,都喜歡喝完一碗肉丸湯,再打包一袋回家。“店里的生意已經供不應求,所以我們不用在市場設點賣肉丸”。後人熱衷技藝多鎮開店現在,麻陂肉丸的第三代傳人李永康已經完全放手,其子女接手經營,幾乎都以賣肉丸為生計。除了大兒子李金堂的分店,二兒子李金平掌管著最早的麻陂永康肉丸店大本營;而小兒子和女兒李冬娣在博羅也開闢了分店。博羅縣城、博羅石灣、博羅公莊等都設為麻陂永康肉丸分店。因此,在博羅的多個鄉鎮,都可以吃到李家傳統技藝製作的麻陂肉丸。與不少傳統手工藝後人缺乏興趣不同,李家的五代人都參與到肉丸製作和經營中來。李金堂的兒子李龍輝和李金平的兒子李龍生,兩人自小在祖父輩的耳熏目染下,早已掌握製作工藝。李龍輝這位80末的小伙子,在工作之餘也會到店幫忙。挑肉、手工製作、熬制湯水、烹飪肉丸菜式,他自己也都會。[循香溯源]村夫閑時耍新意 未料聲名傳百年麻陂肉丸六七十年代美名遠播,據說“大躍進”期間祖傳秘方外泄麻陂肉丸在惠州民間一直聲名顯赫,是博羅著名的特產之一。麻陂肉丸的創制者李安珠,是麻陂鎮永豐管理區甲龍村的村民,以廚師為生計,空閑時耍耍花樣,把豬肉敲碎,添加白胡椒粉、精鹽、魚粉、生粉、雞精(或味精)等作料,用手抓捏自創了豬肉丸子,並取名“麻陂肉丸”。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耍耍花樣的新玩意竟然聲名大噪,流傳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李安珠創制了麻陂肉丸,其子孫李南養和李迷你倉康則使它聲名遠播。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時任解放軍參謀總長的黃永勝來到博羅視察,李南養被指派當黃的廚師,黃永勝品嘗他做的麻陂肉丸後讚不絕口,使得麻陂肉丸更加遠近聞名。有生意頭腦的他,開了一間名為“麻陂供銷社飯店”,經營肉丸生意。李南養年老後,兒子李永康接棒祖輩的手藝。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南五省在石壩黃山洞召開一次大型會議,李永康也被指派為大會的廚師,與會嘉賓品嘗李永康手工自制的肉丸後,大為贊歎,使得風味獨特的麻陂肉丸更加聲名遠揚。在珠三角及港澳有廣泛的知名度。現在博羅縣的很多鄉鎮甚至是惠州市的其他縣區,都出現標榜為“正宗麻陂肉丸”的店鋪。走在麻陂的街邊,尤其是街巷小店,常常可以看到諸多肉丸店,招牌上總會掛著“正宗麻陂”字樣。麻陂肉丸遍佈博羅城鄉,主要是“大躍進”期間,據說個人不能保留祖傳秘方,李家肉丸獨家製作秘方很快流傳出去。在民間,製作麻陂肉丸的師傅越來越多,開設的麻陂肉丸店也不斷增長。[推薦菜式]●傳統麻陂肉丸湯最地道、最原汁原味的肉丸吃法,就是吃清香肉丸湯。新鮮的排骨放入大鍋,用溫火慢慢煲上1個小時以上,煮出清甜香美、鹹淡適中的湯水。客人點餐時,師傅用勺子舀出大鍋里的湯放入小鍋內,再用小火煮開。記住,湯水不太沸時,立即加入肉丸,煮開後盛碗上桌。嚼一嚼,香脆可口的同時,又有一股清香又濃郁的肉味在口中瀰漫開來。●肉丸打邊爐鮮美的麻陂肉丸是火鍋的主料。客家人,喜歡在火鍋湯底加些蔥花、芹菜,下鍋的肉丸幾分鐘就可以品嘗了。小如玻璃球的肉丸,咬上一口,能聽到咯吱的肉質爽脆的聲響。●肉丸煲完整的小顆粒肉丸,配以蔥花、香菜、菌類、蘿蔔等,用客家土煲來烹飪,濃濃的蔬菜味滲透到肉丸裡面。吃的時候,嚼勁十足,濃香可口,各種青菜味直沖味蕾,真的是不小心就被清新到了。[名詞解釋]麻陂肉丸麻陂肉丸在廣東地區久負盛名,被譽為“動感美食”。據說擲到硬物上會反彈回來,跌落桌上會跳三跳,彈性十足,煮後不會膨脹。所以麻陂肉丸被形容為“會跳的肉丸”,極富動感。麻陂肉丸從選料到烹飪都十分講究。只選吃米糠和番薯苗的豬肉,肉丸的製作也需要多道完整的工序。不要小瞧這小小的肉丸湯,因選料製作獨特,採用祖傳秘籍,口感爽滑、肉質鮮美,在2008年,麻陂肉丸已成為惠陽區首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已被列入惠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工藝流程]第一步:選臀部肉肉丸的製作,有很多道工序。肉質是丸子美味的最關鍵。鄧新蘭指著屋內一碗攪拌好的碎肉說,這是瘦肉,豬後臀部位的瘦肉為上,彈性更好。選肉是靠多年積累的經驗來完成的,最老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用手去觸摸,還能感覺到肉的體溫,且翻看後肉質較厚,它就是好肉。第二步:沖洗去雜買回豬肉後須在半小時內沖洗去雜物。他們直接用刀具去油和雜物,在水龍頭下用活水沖洗,而不同家常用水泡著洗。如果用水泡著洗,肉會吸收部分水分,部分肉的成分會滲出而影響豬肉的原味。第三步:拔筋敲碎其次,拔去肉筋。鄧新蘭說,傳統的碎肉是將肉片置於另一砧板上用鐵棒敲打成肉泥。那時候,祖輩們要早早起床,幾個人圍著砧板,揮著鐵棒篤篤篤地不停敲打。現在,麻陂肉丸從完全手工製作逐漸被機械加工所代替,祖傳永康金堂肉丸館也採用碎肉機。第四步:添加配料碎肉後,就添加配料。白胡椒粉、精鹽、魚粉、雞精粉(或味精)、生粉等多種配料,需要大廚精湛的判斷,“配料的添加靠的是長年累月的感覺”。第五步:抓捏浸泡一碗碎肉放在眼前,兩只手用力抓捏肉泥。左手抓起一把肉泥,手心再一用力,肉泥就從拇指和食指留有空隙中蹦出。右手握著陶瓷湯匙,將肉丸舀出。製作出來的丸子直徑大概1.5厘米,大小統一、形狀一樣。“全靠感覺和經驗。一把肉泥,一般製作4粒肉丸”。製作好的肉丸,放在裝有溫水的盆中浸泡,水溫不能太燙,否則會影響肉丸的爽脆口感。肉丸如玻璃球大小,以鮮肉剁摔而成,捏成小球,看似平常,若用彈弓來彈射,誰要是被命中了,管保火辣辣地疼呢。那湯底,清甜香美,鹹淡適中,是豬骨頭加豬雜熬成的,俾足心機落足料。 ——— 網友風掠過最傳統的麻陂肉丸是用吃米糠和番薯苗的豬肉,配以用鐵棒敲打成肉泥。現在生活方式轉變,盡管昔日的情懷已經不在,但麻陂肉丸依舊爽脆可口。——— 食客李小姐08-09版採寫:南都記者 符芳曉 實習生李丹丹 通訊員 謝世雄攝影:南都記者 田飛 陳偉斌 南都製圖:李勇mini storage
- Nov 26 Tue 2013 08:35
惠州版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