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頗受孩子們歡迎的磨秋遊戲。 本版攝影任翀本報記者 任翀如果說紅河哈尼梯田有什麼最特別的地方,mini storage莫過於它是活態的世界文化遺產。在梯田延綿的山脈中,有著一個個自然村落,世居於此的人們在梯田里耕種,梯田里的農產品也是他們重要的經濟來源。紅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州委常委、宣傳部長伍皓說,哈尼梯田成功申遺,不僅因為它具有氣勢磅�的視覺效果,更因為它蘊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在13年申遺過程中,有關方面不斷走訪、挖掘、收集、整理當地文化,並且出版了《哈尼古風》、《文化解讀哈尼梯田》等叢書,將哈尼梯田的各類物質和非物質遺產全部納入保護範圍,確保文物和習俗、景觀與生態得到整體保護。正因為此,走進哈尼梯田,就能感受到當地人生態、綠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紅米田里的綠色生活這個季節,哈尼梯田里除了郁郁蔥蔥的水稻,還有黃鱔、稻田鯉魚等水產品。因為聰明的哈尼人不僅找到了引水下山、引水入田這一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竅門,還想出了“稻田養魚”這種智慧耕種方式。稻田里的水產品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在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梯田生態系統上發揮出巨大作用。元陽縣宣傳部副部長白波告訴記者,稻田養魚能夠降低水稻種植的外部投入。比如,田里的魚會吃掉可能損害莊稼的害蟲,而魚的糞便又為水稻提供了天然的肥料,使得稻田不再需要施放化肥或殺蟲劑。據介紹,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曾對稻田養魚進行專門研究,發現在連年養魚的稻田,雜草比重和種類均明顯減少,滅螟效果明顯。人們也能看到,水稻田里棲息著幾十種乃至幾百種動植物和微生物,包括浮萍、細葉菜、水芹菜、水木耳、青苔等自然水生植物,以及黃鱔、泥鰍、青蛙、水蛇、螞蚱、蜻蜓等自然水生動物。它們在梯田里形成了一物治一物、一物服務一物的良性生態鏈,既保護了生態平衡,又帶來了安全的農作物、農產品。這些年,哈尼梯田里原生態的美味越來越多,散養雞鴨、竹筍、魔芋、苦瓜、雞樅、蕨菜、芭蕉花等生態美食數不勝數。當然,最值得一吃的當屬梯田紅米。原始的品種、原始的耕種方法,是紅米安全、口感、營養價值的最好保障。當地人燒煮紅米也有各種方法,既有用銅鍋在火上吊燒,也有砍來竹筒烤成竹筒飯,還有將紅米做成米粉、米線、幹面等當地點心。很多來到哈尼梯田觀光的遊客在品嘗了紅米飯後,會向“農家樂”的經營者提出,希望能買一點紅米帶回家。當然,價格高于普通白米的紅米,也在激發農民繼續種田的積極性。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長張紅榛笑著說:“如果每個上海人都願意嘗試一碗哈尼梯田的紅米飯,那麼就能幫助哈尼梯田留住農民! ”在散落在哈尼梯田中的村寨中,另一個讓人記憶猶新的細節是村寨里的水井。在元陽縣大魚塘村,石頭壘成的水井足有一間屋子那麼高大,井里清水滿溢,還設有三個取水口。水井旁有一塊寫著“山神水”的牌子,介紹了水在哈尼人心中的地位:“哈尼人認為萬物有靈,水是神靈給予的生命之血液,而森林和大山是水的家,只有注重保護森林、大山及其一草一石,才有清澈自然甘甜的水……”玩耍的孩子在這裡用飲料瓶汲水,勞作的婦女帶著等待洗滌的衣服來到水井旁。除了這個公共水井,居民家里的用水也是山泉。受惠于水,哈尼人對水井也十分敬畏,每當節日來臨,就會徹底維修、清洗水井,進行祭祀。在哈尼族的古歌和民謠中,經常能聽到有關水的詠嘆:“自從建立村寨的時候,祖先修建了美麗的井塘,寨中美麗的水井啊,是勤快的兒女來往的地方,石縫中淌出的甜水,石頭下流出的俏水,用山上self storage松毛清洗,拿地邊的竹葉掃水,用松枝洗過井,用竹葉掃過水,井中蚯蚓不會死,泉中螞蟥不能臭,井邊苤菜長得好,水邊韭菜長得旺……”口口相傳的敬水文化,使得村里的老老少少都深知保護水源的重要性。隨便詢問哪個人,他們都會告訴你,不能砍伐森林。也正是千百年的堅持,使得今天的人們依舊能在哈尼梯田品嘗山泉的清冽和甘甜。“磨秋”里的燦爛童年《哈尼族四季生產調》中唱道:“秋千蕩上天,手臂展開似鳥飛,打一秋,蕩掉不成器的壞莊稼,蕩進成器的好莊稼;打二秋,蕩去不正經的壞人,蕩來清白的好人;打三秋,蕩出懶做活的壞牲口,蕩進肯做活的好牲口;秋千蕩得莊稼粒粒飽滿,秋千蕩得千家萬戶平安,秋千蕩得寨中六畜肥壯……”但凡能蕩秋千了,往往是哈尼族的重要節日“?扎扎”節臨近了。關於“?扎扎”節蕩秋千的事,有個傳說:很久以前,哈尼先祖學會開溝引水種田,為子孫繁衍興盛,他們沒日沒夜地燒山開田。可這一舉動得罪了山上和土下的動物,被挖得缺胳膊短腿的動物們去天神那告狀。神殿里判事的神官是聾子烏摩,他看到動物短肢缺臂,不問青紅皂白,就判定哈尼人每年6月殺一個人來祭奠動物,並允許動物糟蹋哈尼人的莊稼。這個判決坑害了哈尼人,祭奠時失去親朋好友的人們失聲痛哭,哭聲驚動了天神莫咪。莫咪瞭解烏摩的錯判後,就對動物說:哈尼人殺了你們那麼多,你們一年卻只能殺他們一個人,不公平,不如每年6月把哈尼的男女老少吊在半空中,活活餓死。動物不知是計,答應了。而在哈尼人這頭,莫咪指導他們立起蕩秋和磨秋,蕩秋千時還要發出各種叫聲,好讓動物以為人類正在受苦。同時,人們要殺一頭牛祭祀,並呼喚 “牛肉甜、人肉苦”。故事里蕩秋千和殺牛祭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扎扎”節通常在每年農曆6月,各個村寨的時間略有不同。記者採訪的時候,恰巧是大魚塘村“?扎扎”節的前一天。村里的空地上立起了高高的蕩秋和長長的磨秋,放假在家的孩子們蜂擁玩耍。這些用竹子、木頭構建的淳樸大玩具雖然沒有電動玩具來得五光十色,卻依舊收穫陣陣笑聲。村里的“咪穀”(相當于祭司)盧文學在為第二天的殺牛儀式作準備。當天,他要和相當于徒弟的“小咪穀”一起,完成殺雞等一些祭祀的準備工作;還要指導各家各戶準備好“?扎扎”節次日舉行“長街宴”所用的桌子。所謂長街宴,就是各家各戶都抬出一張一米見方的桌子,擺上拿手菜,在村里空地首尾相接,同桌共飲,慶祝“?扎扎”節。盧文學告訴記者,“?扎扎”節等文化傳統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就連很小的孩子,看到“咪穀”準備祭祀,也會退在一邊,肅穆觀禮。而在當地,除了“?扎扎”節,還有寨神節、“扎特特”節、嘗新節等�多節日。在村里經營“農家樂”的盧正開覺得,保留下來的民間節日,也為哈尼梯田的旅遊觀光產業提供了機遇。他指著可以同時擺放四五個“圓台面”的經營空間說,如果遊客們需要,可以為他們準備象徵性的長街宴。他還熱情地邀請記者:“別忙著趕路,留下來和我們一起過 ‘?扎扎’節,我請你吃飯! ”在哈尼梯田管理局,記者看到一系列名為《哈尼梯田與青少年》的教科書,低年級的孩子可以從中瞭解哈尼族的來源、民間傳說等知識,高年級的孩子被引導思考“你還願意住蘑菇房嗎”、“哈尼梯田會在全球化中迷失嗎”等問題。張紅榛告訴記者,這些課本被送往哈尼梯田核心區,送進孩子的課堂,就是為了讓哈尼梯田蘊含的文化傳統得到傳承發揚,讓哈尼梯田的明天始終擁有綠色的、生態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迷你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gusers7 的頭像
    sgusers7

    sgusers7的部落格

    sgusers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